非遗传承人王成林的烙画人生

image.png


为绘画,勤奋不辍

  1958年王成林出生于邱县一个农家,父亲行医,就希望他也做个乡村医生。可王成林更喜爱看父亲绘画,耳濡目染,王成林对画画着了迷,一有时间也学着画上几笔,家中凡是能画的地方都留有他的“大作”。父亲看他如此痴迷,也就由着他,并给予指点。

  从此,王成林开始踏上绘画之路,除了种地就是画画。他自学国画、油画、水粉等,并时常背着画板游走于村外的沟沟坎坎,看到好的景致便画下来。渐渐地,他画得越来越好,村中开始有人找他绘制门帘、镜匾、影壁墙、印花包袱等,他不图挣钱,有求必应,画出的作品深得乡亲们喜爱。帮助乡亲们的同时,王成林也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画技大增。

  王成林深知艺术无止境,始终勤奋不辍,并广交志同道合的画友,一起切磋绘画技艺。他做过木工、画像师等,还曾摆摊儿卖画,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使他受益良多。


image.png

为烙画,四处求师

  一次,王成林看到家具上的烫画突发奇想:我何不也学学烙画?

  王成林又投入到烙画的研习上。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找来电热丝经过变压后使其发热制做成烙笔进行实验,又用150w电烙铁进行高低温调试着绘画,但经过多次尝试,他烙制出的画作线条粗糙生硬、焦黑模糊、缺乏细腻变化……王成林自学烙画,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成林不灰心,决定外出学艺,先后辗转陕西、济南、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遍寻名师,登门求教。但出于传统的保守观念,多数烙画老师闭门不见,王成林屡屡碰壁,也想过放弃,但他想起心中的梦想和喜欢的绘画事业,便又坚定了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缘巧合,王成林结识了烙画界名师。在他们的帮助下,王成林对烙画艺术有了系统的认识,他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买来先进的调温烙笔反复练习,终于,他熟练掌握烙画的技巧技法,并把擦像上色技法运用到烙画艺术上,使他的作品既有烙画的古朴、典雅、自然、流畅的特点,又融合了擦画柔和、明快、韵味十足的艺术效果,从而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烙画艺术风格。

  经过不懈地探索,王成林的烙画技术突飞猛进,木板烙画运用自如,尤其是他的葫芦烙画细腻考究,一度成为友人们节日馈赠的首选礼物。渐渐地,他的烙画作品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

  近两年,王成林投入到《仕女图》的创作中,尝试着用烙笔从开脸到抱光的高难度技法运用,最终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他先后创作出家庭孝道系列、奥运系列等作品,有的作品上过中央电视台,更有数百件作品在全国乃至海外参展、获奖。《仕女图》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节产业博览会交易会获得金奖;《我给奶奶剪指甲》获全国首届孝文化作品展金奖;烙画作品被列入“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王成林还被邯郸市文明办等单位授予“非遗绝活儿大师”称号。

  如今,王成林是中国烙画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image.png

image.png

为传承,免费传艺

  王成林的烙画名声大噪,订画、求画者络绎不绝,他的烙画作品一度供不应求。为了使烙画艺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推广,在王成林的引导下,他的女儿也投入到烙画创作中。父女俩常常共同创作,其中长12米、宽0.75米的《清明上河图》就倾注了父女二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人物衣着、神情各异,繁杂的树木、亭阁等景物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古时开封人繁荣的生活场景,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被河北电视台专题报道。

  王成林常说:“烙画这一优秀非遗文化有那么多人喜爱,我就有责任把他传承下去。”

  经常有人慕名来到他的工作室讨教,王成林遭遇过白眼和冷落,体会求艺者的心情,欣然拿出烙笔,免费教大家学习,无论是幼童还是老者。他还联系有关单位、街道、社区和学校,开展免费传授烙画技艺的活动。

 2018年,王成林被评为“邯郸市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

  几十年来,王成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坚守信念、勤奋耕耘、勇于创新。他孜孜不倦地奋进着,也努力影响着他人,乃至我们这个社会。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