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
海博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马成福却在文冠果行业磨了22年,现在还在继续磨着剑。
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2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还被聘请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原来兰州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西北文冠果基地员工在兰州新区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的荒山上种植了50万棵文冠果;原来白银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发展了50多万亩文冠果。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文冠果历来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马成福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入手,利用控水育苗、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措施,解决了移栽成活难题;马成福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一直进行了8代共22年时间,才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从而为文冠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ge)隶属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又名文官果、长寿果、天仙果、木瓜、崖木瓜、僧灯毛道等,是被子植物繁茂时期的第三纪(约6500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我国特有的古老物种。文冠果寿命长达2000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抗寒、抗旱和抗盐碱)能力。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和常用保健中药材。
文冠果种子含油率33.7%,种仁含油率66.8%。文冠果油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是植物油中的极品,品质比橄榄油和油用牡丹油都要好。文冠果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4%,易于人体吸收消化,有降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胆固醇、降血脂。文冠果油富含大脑黄金神经酸(2.6%~5%),是心脑和神经系统健康的主要元素。
文冠果茶有杀菌、消炎、止血、利尿、消食、消脂、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可治疗失眠、痛风、肠胃炎、前列腺炎及"降三高"、减肥等。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可破解生态危机、食用油危机,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健康发展。
文冠果是一种孤独的树,老百姓都把文冠果称为神树,他们说只有菩萨才能栽活,一般人是无法栽活的。野生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人工栽种的百年古树却极其稀少。
她在北京只有三棵,分别在法源寺、大悲寺和故宫。如果追根溯源,这些树不是高僧大德,就是达官贵人栽种的。由此可见,种活一棵文冠果有多么难了。
她在甘肃只有两棵,兰州工人文化宫一棵,两年才开一次花,一次只结二三颗果子;靖远县东湾镇乃家沟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当地百姓在树上披红挂彩,树下还有神案供人们上香许愿,人们把它当作神树来供奉。
马成福对文冠果的贡献不仅在实干,还有二十年如一日的写作和宣传。
2000年前后,网上根本就搜索不到关于文冠果的任何信息,也几乎没有人认识文冠果。马成福作为一名作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文冠果的历史使命。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文冠果方面的资料写成文章,一方面在网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文冠果,另一方面向中央和省市县领导发送发展文冠果产业的建议书。他还身体力行亲自做文冠果育苗和种植实验,就连自家阳台上都摆满了盆盆罐罐。
他欣然提笔写作了《拯救我们的世界》,在最后一节《只有和谐是良药》中写道: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由于文冠果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且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从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开发角度看都非常适合于文冠果的种植。如果文冠果能够在大西北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等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后来,《只有和谐是良药》入选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
接着,他毅然写下了《发展文冠果 绿化大西北》的报道。他在题记中写到:"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天气干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系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文冠果属国家战略资源和石油替代能源,已纳入国家 十二五 发展规划。它既是防风固沙的先锋生态树种,又是种植效益非常好的经济树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可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产业经济之一。"
他写了大量文章,大力宣传文冠果,但几年时间过去了,甘肃还没有文冠果育苗基地,大西北还没有让老百姓看了动心的文冠果种植示范基地,作为文冠果的倡导者他心急如焚。为了让政府看到效果,让百姓看到利益,促使当地农民大量种植文冠果,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不得不跳下海,在景泰县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
2012年4月19日,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目前,景泰西北文冠果基地采用太阳能温室无纺布轻基质培育文冠果苗木取得成功,从种子育苗到出圃仅需要3个月时间,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文冠果苗木的能力。
兰州新区有一句俗话说:"在山上种活一棵树, 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2012年7月,马成福在兰州新区承包了一片荒山用做文冠果造林。那里是湿陷性黄土,老百姓称"立性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尘土飞扬的干土。在没有水的艰苦条件下,他利用水车拉自来水种活了50万棵文冠果,在水秦路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无疑成了兰州新区荒山造林的排头兵。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景泰县和兰州新区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这里刚定标两年的苗子就开始挂果,三年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有的果子压弯了枝头。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移栽成活难 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 深根性 和 肉质根 这两个重要特性。"马成福采取"抗旱育苗"和谨防根部失水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马成福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终于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马成福和他培育的高产文冠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的文冠果种苗都是八代之后的高产种苗了,但他们每年还要继续进行高产选育。这样高产性能就越来越稳定,高产种苗就越来越多。
2019年6月19日,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现在,文冠果被当地农民称为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经过马成福及其团队高产选育的文冠果种苗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目前已经成为白银市干旱山区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到了43万多亩。2015年9月,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践证明,文冠果是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好树种, 是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西北文冠果的理想是"让西北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多年来,他们每年都回收农民家的文冠果籽种,有力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文冠果的积极性。他们生产的文冠果高产种苗也销往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新疆、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安徽、青海、西藏、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湖北等共22个省市自治区。把文冠果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产业,干成了兴旺发达的利国利民的大产业。
6月,马成福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排名第19位。"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在全国共征集到183位工匠人才,评审组根据从事工作年限、特殊技能应用、产业成果推广、脱贫攻坚效果、区域内社会反响等综合因素考量,最终选定168名。
7月,鉴于马成福在文冠果行业扎实的实践技术和超强的理论功底,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甘肃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破格评审为农民技师中级职称。
9月,马成福上书中央,建议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回信答复我:
马成福同志:文冠果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花期长、花色艳丽等特点,可以作为城乡绿化树种、景观树种,适合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地方林业重点工程种植文冠果,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并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
文冠果还是木本油料树种、经济树种。其种仁含油量较高,可以作为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的原料。其花、叶、果皮等器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国家高度重视文冠果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并予以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已经明确将文冠果列为木本油料树种。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布了《文冠果油》(LS/T 3265-2019)行业标准。我局专门成立了文冠果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文冠果良种选育、产品开发等科学研究。下一步,我局将协调有关部委继续关注文冠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支持文冠果产业健康发展。感谢您对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10月28日,中国科学网以《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记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为题报道: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2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
11月,第32届中华大地之光征评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马成福获得"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他的成长经历《我为什么钟情文冠果20年》在《大地之光》总第20期杂志上发表。
11月5日,人民政协网以《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为题报道:时光似水,生命如歌。他20年如一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以实践理论宣传为一体,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种植文冠果43万多亩,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做成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不仅如此,他还把文冠果产业扩展到了整个北国大地,甚至还走到了四川、重庆、江苏和湖北等南方地区,走出了一条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的传奇人生。
2020年6月18日,经宁夏中外经济发展合作协会主席常务会议决定,聘任马成福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马成福表示,宁夏具有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他将与宁夏人民一起努力,把文冠果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奋力谱写美丽新宁夏建设新篇章。
马成福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2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农科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中国科学网报道《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今日头条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报道《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中国贸易新闻网报道《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兰州电视台报道《荒山播绿人--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中美贸易战,使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1亿吨,而与之相比的是,进口粮食约为1.3亿吨,占总需求量的六分之一。换而言之,中国至少有2.8亿人口需要外来粮食养活!
在中国粮食产业中,大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中国80%的餐饮习惯都离不开大豆提炼出的"食用油"。2017年,中国自产大豆1400万吨,总进口9554万吨,触目惊心,而且都是转基因大豆,说明中国极度缺乏食用油。
大豆生产是非常耗费土地的,平均每生产一吨大豆需要8亩土地。这些进口大豆若是换成中国自种,要消耗7.6亿亩的土地。而中国的农业耕地红线是18亿亩,拿出这些土地种大豆是不可能的。如果转向巴西进口怎么样?生产量太小了,除了美国,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都供应中国,也满足不了中国人的需求。文冠果是唯一能够战胜美国转基因大豆的武器,在整个北方,水地可以种,旱地可以种,荒山荒坡,沙漠戈壁都可以发展文冠果产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油为先,如何解决食用油危机,进而养活自己呢?马成福认为唯有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生产出比美国大豆更多更好的文冠果油。我国食用油缺口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种植草本油料,90%以上的食用油是从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中榨取的,而草本油料亩产量低,抗灾能力弱,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差,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而文冠果属木本高级油料,生产用工少,产量高,抗灾能力强,产量稳定,经济效益好,是"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目前,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大力支持文冠果产业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食用油种类繁多。从油的来源看,大体可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动物油脂含较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植物油脂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在人体健康、营养价值等方面优于动物油脂,因而更被大众所广泛接受。植物油是从大自然中植物的果实、种子、胚芽中提取的。按其油料植物属性的不同,可将植物油划分为草本植物油和木本植物油两大类。
木本植物油大多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普遍高出草本植物油含量的5%-15%。常年食用草本植物油会造成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低,如果不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易导致营养失衡状态,体质下降,诱发多种疾病;食用木本植物油,是人们摄取和补充亚油酸、亚麻酸这两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理想方式,文冠果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则能帮助人体有效补充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西北文冠果基地生产的文冠果油和文冠果养生茶 马成福拍摄
文冠果油的神奇之处在于含有3%-5%的神经酸,能补充大脑营养,修复大脑创伤,利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被科学家称为"脑黄金"。神经酸是各国科学家公认的唯一能够修复疏通受损大脑并促使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神奇物质。神经酸的缺乏将会引起脑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脑瘫、脑萎缩、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抑郁和精神病等脑部疾病,甚至可引起脑部衰竭死亡。人体自身很难生成神经酸,只能靠体外摄取。
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国大地已经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5个省区,占国土面积的37%。发展文冠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与沙漠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结果要么是沙进人退,沙漠吞噬村庄和良田;要么是人进沙退,把沙漠变成绿洲。
旱土地种成功了,旱沙地种成功,荒山上也种成功了,现在附近已经没有可种的地了。马成福就想到沙漠里去种文冠果了,当然沙漠中并不具备文冠果生长的良好条件,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他对文冠果近22年的深刻了解,他满怀信心地认为沙漠里比兰州新区的荒山上更容易种活文冠果,而且沙漠里人为干预和破坏少,更能够让文冠果产业茁壮成长。
2020年春,在古浪县八步沙,他们与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合作试验种植的300棵文冠果全部成活。在中卫市沙坡头,他们与中科院治沙站合作试验种植的600棵文冠果也全部成活,而且长势良好。
如果文冠果能够在西北大力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产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
马成福有一个文冠果梦想,就是拥有一片土地,《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从育苗种植榨油制茶旅游观光一体化干起来,建设一个百年甚至千年老字号企业,建设一片文冠果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新业态新梦境。
马成福有一个文冠果梦想,就是建设一家文冠果大公司,工厂化育苗,工业化生产,每年生产出千万棵优质营养杯苗;四季育苗,三季移栽,让北方干旱山区人民富起来,绿化祖国的荒山荒坡荒滩。让全国人民都吃上安全高级的文冠果油。因为中国人民太缺食用油了,再不抓紧生产就麻烦了!
发展文冠果,实现中国梦!美化北国大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振兴乡村,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黄子孙的母乳,她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
来源:本站综合